上次講到繁星制度是清華一手建立。其實,到去年秋天,繁星計畫都一直是清華獨家在推的制度,但去年夏天,每個大學必需把下一年招生名額報到教育部,其中除1250左右的原招生名額外,也多了繁星名額150,讓教育部高教司長官眼睛為之一亮,就建議拿到五年五百億的大學都要來搞繁星。
於是今年一月,11家大學就很匆忙的端出應付教育部的繁星計畫,名額很少,11校共650,加上清大的就800。清大收150名,台大只開放40個名額。為何差這麼多?
力推這計畫的學務長告訴我:你知道全台灣高中入學考試,各地區「理想高中」錄取率是哪裡?理想高中就是第一志願。例如在台北,北一女的錄取率可能只有3%或5%,但是在宜蘭,宜中、蘭陽女中、與羅東高中是不分軒輊的,所以6000個考生,進到這三所高中的名額有1800,錄取率達30%,選擇離家近的學校就度。
因為理想高中多,錄取率高,所以相對於台灣其它縣市,宜蘭的國中教育正常化也高,準時放學、藝能課也都照常教學,課後補習的狀況也少了。如此一來,早下課的國中生,可以早點回家與父母相處,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功能可以彰顯。(白話意思是:爸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就變多了,這點對國中生好像真的蠻重要的)。
以上這種說法,如果能接受的話,那往下推演:宜蘭因為有三所「理想高中」,所以宜蘭國中生相對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那麼,為何不讓別的縣市也有更多理想高中,就是你不用為了擠升學率而越區就讀遙遠的該縣市第一名高中?
學務長說,繁星計畫最終目的就是要提升各縣市理想高中的比例,理想高中多了,國中教育或許才會更正常些。清華之所以規畫出150個名額,就是希望理想高中能夠遍地開花。
但是,其它大學是被教育部趕鴨子上架般規畫繁星計畫,不可能開放太多名額。例如台大,明星科系如醫學、電機、法律,就完全沒有繁星名額,40個名額中有10個是農藝系提供的,最後只有1人錄取。但是這也不能怪台大或其它學校,他們一來是被教育部趕鴨子上架,二來又是全台首選,難免要降低動輒得咎的指責。
清大經過精密計算,總共有155個高中生申請,150 位錄取,148位報到,照半導體廠的說法,這應該是「良率」很高,因為參與申請的學生,失望率低,且清大的入學學生素質也未拉低。(因為仍有三頂二前、高中top 5%等申請標準篩選)
但是別的學校,未必要認同這個理論,但是他們在教育部要求下,急就章的執行繁星,結果錄取率只有14%多,向隅者眾。據說很多學校,最後是比較每個學生在校排名的百分比至小數點後一位。例如,你在雄女是top 4.7%,可能輸給一位台東高中的top 4.5%。(當然在比較這個數字之前,還是要符合各校自設xy級分、x頂y前等基本分數門檻)競爭如此激烈、最後還未能滿額錄取(例如台大農藝開十個名額只有一個上榜),凡此種種,都不是繁星計畫的初衷。
清大從評估、到提出也只是第一屆試辦,還是可能有需改進之處,都要二、三屆慢慢執行後,才能調整出上下游更完整的機制。學務長還說,他不擔心這批繁星學生的academic gap,但是擔心他們的social gap。所以校方要花些心力在弭平這個social gap。
在繁星放榜後,社會上普遍對這計畫給予好評,但理論面與執行面究竟有何差距?現在還不到驗收成果的時候。如果只有清大一個學校先做,做出口碑,也做出完整評量機制之後,再看看別的學校是否願意跟進,或許就圓滿些。如果其它學校不跟進,那也ok,就當繁星是清大的特色制度。每個學校總有自己選才的標準吧,清大以此為標榜也不錯呀!
繁星既然已經推動到12所大學,我不祥的預感,擔心這立意良善的制度會出亂子。那天學務長說,這個計畫是對大學本身有助益,又符合社會期望的事情。的確在新聞出來後,校方接到許多正面的迴響,令他相當欣慰。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有官員已經說,若是繁星執行成效優,不排除未來以繁星全面取代現有推甄制度的可能。萬一走到那一步,我想,學務長的頭痛才要開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