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聽演講了。最近爬網站,發現剛從雞店退休的老金,今晚有場演講「我的人生經驗與生涯規畫」,所以早早就吃了些點心,跑去後山大草坪旁的大樓抄筆記。
雖然我曾經哈拉雞店多年,但跟老金講話的場合實在不多,他的演講功力如何,毫無概念。不過他是默默創辦雞店以來,在位最久的買賣市場VP。以默默難搞之個性,他對買賣市場這職位是最挑眼的,老金可以在位八年,一定有相當功力。今日聽完演講,覺得老金果然不同凡響,蛙大得此明師,算有福氣。
話說蛙大第一年招大學部,就是老金入學那年。他是第一志願進了核工系。當年,電機系出路最主要就是到電力公司,而核工又是那時代最顯學的發電新技術,蛙大核工是全台獨一無二的科系,老金一九六四年就開始修讀此學,一直到一九八七年他到一家超級電腦公司擔任亞太業務主管,才算脫離核工領域,前後長達二十三年。
其實聽他演講,倒不是對雞店經驗多有興趣。我想聽的,是天之驕子選擇了一個眼下最紅最專的主修,過了二十年,顯學變成票房毒藥,又過了二十年,他都轉到電腦又轉去半導體了,結果毒藥又開低走高,眼看即將是低碳能源的可考慮選項之一。而他路不轉人轉投入的半導體,如今又開始有些票房毒藥的陰影出現。當然,他已經夠老了,老到不用再去思索換跑道的事了,且他剛好趕上兩個產業的大浪頭,這是很幸運的事,而這幸運其實跟他出生年份頗有關聯。
我也查了一下,讓核工變成票房毒藥的兩大事件,就是美國三哩島核電廠事故,與烏克蘭的車諾比爾核電廠事故,發生時間分別為1979及1986年,這差不多也是老金轉換生涯的一段關鍵時間。
首先,老金介紹了他職涯的幾個工作,從一畢業的核電廠設計師Senior Physist,二年後轉到大電腦公司CDC,這類電腦做很多科學工程運算,他就負責對核電廠客戶的銷售工作。在CDC期間,他曾經被派往日本,及1980年代中期的中國大陸,做到Country Manager,一樣是面對發電廠客戶。
直到1987年,他被超級電腦Convex公司延攬為亞太總經理,才真正脫離核工。接著又在23年間,先後在Motorola、IBM當行銷業務大官,直到2002回台灣到雞店為止。總之聽起來就是一整個順,公司越跳越大,掌管營運的金額也越跳越高。
他說,從工程師轉到 行銷業務,是「完全用不到你所學」,任你物理數學再好,加減乘除,恐怕連除法都用不太到。這個階段是他最耗心血的。在我認為,做sales似乎就是在upgrade各種「做人處事」的道理。
老金在演講一破題,有指出幾項人生在幼稚園期間就已習得的態度,我覺得根本就做sales marketing的原則:
--share with people
--play fair
--don’t hit people
--put back things where you found them
--clean up your own mess
--不要拿別人東西
接著,老金引用一本去年底才出版的書,向學生介紹How to be a successful leader。書名是: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雖然是引用別人的歸納法,但我覺得老金自己也是這個歸納法下一個明證。
作者主要論述,人要非常成功,有三大因素:第一要夠聰明,也就是IQ大約在120以上即可,但是你130或160其實已無差別,第二是機會,第三是Work Hard。
老金花最多時間在解釋「機會」OPPORTUNITY。
這書作者歸納了一些超級成功人的背景。例如美國史上最有錢的前75個富豪,20%都出生於1830至1840年間,洛克斐勒、卡內基、范登堡,他們都是工業革命發生後成長茁壯的世代,every thing you touched became GOLD。
到了二十世紀,哪個世代出了最多成功人呢?賈伯斯、比爾蓋茲、Paul Allen(微軟另一創辦人)、Bill Joy及Scott McNealy(SUN兩位創辦人)、Steve Ballmer(微軟現任CEO),這些人全都在1953-1956年間出生。
老金又補充了一個例子,我認為是今天演講的一個關鍵:在台灣半導體業的資深人士,很少有1946年之前出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民國三十五年次這一屆,差不就民國五十五到五十七年這段時間,台大電機才首次出現由美國回來開設半導體課程的老師。
老金在課堂上並沒有指明是哪一位,但我猜測應該是後來變成大善人的杜善人。杜善人、默默、與施敏,三人在史丹佛是同門師兄弟,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都是John Moll。杜善人史丹佛畢業後,曾在IBM做過許多年,是因為父親生病才回台灣,
基本上,老金講的這個例子我很認同,的的確確在我浪跡半導體新聞這十幾年來,除了少數例子如默默或胡先生外,絕大多數在業界有點成績的大頭,都集中在民國35-40年間出生。因為他們多半台灣念完大學,出國修博士,大約在1972-1978間投入職場,那時正是美國半導體業的高峰期,隨便一位都是曾在英特爾、摩托羅拉、惠普、德州儀器打滾過的資深工程師,然後東跳跳西跳跳,熬到資深經理或副總之類的。
老金的職場生涯前半段或許略有不同,但他是1946年出生,他夠聰明IQ很高,也是WORK HARD人。但是,他這同樣條件要是落在1966、1976年出生的世代,會有這麼精彩的職場升遷嗎?
想想我們五年級末段班,理工科同學混得好的,頂多也就雞店、發哥待十幾年,撈到上億;優公司如果早一點進去,在五合一前三、四年,或許還可累積點養老本,但上有高堂,下有妻兒,錢也不能爽爽花,要說提早退休更是不容易。
再看出國深造的,哈佛史丹佛也都有,但是現在苦哈哈的比較多,還沒聽說誰有個什麼畫時代的研究成果,或是拿個什麼fellow。我的某位地區聯考榜首學長,哈佛畢業後做光纖方面研究,進了Bell Lab算風光吧,沒想到Bell Lab也會倒閉,最後就在一家州立大學當教授。
當然,這些工作都是OK的,但要比起1946年出生那屆,他們人生在40歲左右時的功名成就,恐怕是遜色許多的。那1976、1986這些年出生的呢?
老金演講至此,其實才是內容的一半,但我覺得已經夠有重點了,結論是,「台下的各位同學,你們都生錯年代了」。這是我說的,不是老金說的。老金不會說這種話,是我在自怨自艾。
演講第三部份,老金是在介紹How to be a successful business leader。又有三大元素:EQ、IQ及business acumen。
今晚我學的另一個單字就是ACUMEN。
老金說,acumen很難找到適切的中文翻譯,於是他採用默默董事長的方式,去找牛津字典,該字的解釋是:ability to make good judgment and quick decision。這個嘛,我說俗氣一點,就是天賦,business acumen,就是做生意的天賦。這種天賦大概也是學不來的,默默有,老郭有,剛剛掰掰的老王更有,但你我沒有,所以還在這裡看這啥blog。
不過,老金的演講還是不錯聽,就我在蛙大聽過的演講裡,這應該是top 5好聽的。所謂好聽,就是現場沒人睡覺,且大家都還振筆抄筆記,聽完覺得這兩個鐘頭不看電視沒上網是值得的。
本文的結尾,我要描述一下當晚一位提問的聽眾,與老金的對話。這位聽眾眼看應該是雞店來的,他自稱投入半導體業十四年,也幸運有沾到一些光(意思應該是有撈到一點養老本)。他問題大意是:像十年前你會選雞店,二○○二之後你會選發哥,通常在選擇時,並不知道這個產業或這個公司將來會那麼booming,請問老金您覺得現在有什麼機會是將來可以booming的產業或公司呢?
老金以英文回答說:
There ar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I believe, but not semiconductor anymore.
我的結論是:
選擇核能發電,可能比較有機會。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台十一線朝聖之旅(下)
看完這本書,想要馬上來趟台東之旅的念頭變得非常強烈,剛好二月中的週末,陰雨綿綿,原本計畫的自行車鹿港之旅Plan A做罷,馬上修正為Plan B,往台灣島與新竹呈對角線位置的台東衝去。
其實在這本書去年秋天出版前後,一周刊的國內旅遊相關文章,就曾介紹過到台東看教堂這個概念。在網路上姑狗一下,也曾有南部的社區大學,開辦到台東看天主堂的教學行程。不過資料並不完整,比如說,我想看傅義修士設計的天主堂,網路上查得到的就包括;
大武鄉南興天主堂、太麻里大溪天主堂、太麻里天主堂、台東市區的長老教會、寶桑天主堂、市郊的旭橋天主堂、東河鄉都蘭天主堂、興昌天主堂、成功鎮的小馬天主堂、都歷天主堂、宜灣天主堂、長濱鄉的烏石鼻、白桑安、長光、及樟原天主堂。
這些是我陸續查網路總結的資料,但並不準確,傅義到底設計過哪幾座較堂,最準確的資料應該存放台東市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因他自白冷會退休返回瑞士前,把所有設計教堂的繪圖手稿都捐給博物館了。但是該博物館每週開放傅義作品的推廣教育室開放時間,僅限於周末及少數時間,前往參觀時要先確認。
還好,在台東市區開始尋覓白冷會「史蹟」的第一站會所時,就遇到了在台東待了四十七年的歐思定修士。歐修士的國台語都很流利,即使他在趕時間,還是匆匆帶我參觀了一下會所內的天主堂,並說這會所不是傅義的作品。傅義在台東最早的作品是長光天主堂。此外,聖母醫院也可以去逛一逛,可惜我們時間來不及了。

白冷會在台東最主要的成績單,還包括了公東高工。這是民國五十年代創辦的技職學校,最早的機械科及木工科師資,都由瑞士派來十餘位瑞士技師進行授課。現在可查到的一些文章,都說公東高工當年的技職教育,在台灣是非常有口碑的。
但公東高工在建築上也極有特色,特別是它的天主堂,設於一棟教室大樓的四樓,兩側的手繪玻璃窗顏色線條很特別,而採光也別出心裁,建築師是瑞士人Dr. Justurs Dahinden,應該不是白冷會神職人員。但的確讓這棟天主堂大樓,成為台灣建築學者進行討論的對象之一。
很可惜的是,我們一早來到公東高工時,門口的警衛就說,天主堂正在整修啊,你們進不去。(聽警衛的口氣,應該平常有些閒人會跑來看天主堂的)。我說我還是想進校園走走看看啊,他就給我們換了證件。校園中景色看起來與一般學校無異,唯一會讓我想到書中內容,是有棟教室大樓就命名為「質平樓」,這是紀念創辦學校的神父錫質平。
白冷會很妙的一點,是這些神父修士們的名字都是華人文化裡一些氣質態度的修養,例如質平、思定、守常、維道等名字。錫質平是白冷會諸多神父裡好像年代比較久遠的,他過世後是被迎進一原住民大家族的祖墳下葬。書上寫說,那祖墳在南興村,我看遲早有人會考古過去,找找看錫神父的墓。
其實在這本書去年秋天出版前後,一周刊的國內旅遊相關文章,就曾介紹過到台東看教堂這個概念。在網路上姑狗一下,也曾有南部的社區大學,開辦到台東看天主堂的教學行程。不過資料並不完整,比如說,我想看傅義修士設計的天主堂,網路上查得到的就包括;
大武鄉南興天主堂、太麻里大溪天主堂、太麻里天主堂、台東市區的長老教會、寶桑天主堂、市郊的旭橋天主堂、東河鄉都蘭天主堂、興昌天主堂、成功鎮的小馬天主堂、都歷天主堂、宜灣天主堂、長濱鄉的烏石鼻、白桑安、長光、及樟原天主堂。
這些是我陸續查網路總結的資料,但並不準確,傅義到底設計過哪幾座較堂,最準確的資料應該存放台東市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因他自白冷會退休返回瑞士前,把所有設計教堂的繪圖手稿都捐給博物館了。但是該博物館每週開放傅義作品的推廣教育室開放時間,僅限於周末及少數時間,前往參觀時要先確認。
還好,在台東市區開始尋覓白冷會「史蹟」的第一站會所時,就遇到了在台東待了四十七年的歐思定修士。歐修士的國台語都很流利,即使他在趕時間,還是匆匆帶我參觀了一下會所內的天主堂,並說這會所不是傅義的作品。傅義在台東最早的作品是長光天主堂。此外,聖母醫院也可以去逛一逛,可惜我們時間來不及了。
白冷會在台東最主要的成績單,還包括了公東高工。這是民國五十年代創辦的技職學校,最早的機械科及木工科師資,都由瑞士派來十餘位瑞士技師進行授課。現在可查到的一些文章,都說公東高工當年的技職教育,在台灣是非常有口碑的。
但公東高工在建築上也極有特色,特別是它的天主堂,設於一棟教室大樓的四樓,兩側的手繪玻璃窗顏色線條很特別,而採光也別出心裁,建築師是瑞士人Dr. Justurs Dahinden,應該不是白冷會神職人員。但的確讓這棟天主堂大樓,成為台灣建築學者進行討論的對象之一。
很可惜的是,我們一早來到公東高工時,門口的警衛就說,天主堂正在整修啊,你們進不去。(聽警衛的口氣,應該平常有些閒人會跑來看天主堂的)。我說我還是想進校園走走看看啊,他就給我們換了證件。校園中景色看起來與一般學校無異,唯一會讓我想到書中內容,是有棟教室大樓就命名為「質平樓」,這是紀念創辦學校的神父錫質平。
白冷會很妙的一點,是這些神父修士們的名字都是華人文化裡一些氣質態度的修養,例如質平、思定、守常、維道等名字。錫質平是白冷會諸多神父裡好像年代比較久遠的,他過世後是被迎進一原住民大家族的祖墳下葬。書上寫說,那祖墳在南興村,我看遲早有人會考古過去,找找看錫神父的墓。
訂閱:
意見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