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烤肉,這類餐廳在台灣的存活指數已越來越低,例如台北原本頗有名的中泰賓館蒙古烤肉,就收掉好幾年了。美國的蒙古烤肉餐廳似乎較多,三十年前,我舅舅初移民美國,頂了一家蒙古烤肉店來經營。還記得那口炒鍋已經有十幾年,油亮的鐵板,炒起來肉片來香氣四溢。現在美國一些大型購物中心(Mall)中的美食街,也可見到蒙古烤肉,一份不到十美金,算是經濟實惠。
至於涮羊肉,這是我到北京必吃的料理。當地人講起涮羊肉,都會提到蒙古人:
相傳,涮羊肉的起源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知道他正想吃羊肉,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
好吧,以上這段來自姑狗大神。剛好這幾天,TVBS也播出一系列內蒙古涮羊肉熱氣騰騰的畫面。似說到了蒙古不吃鍋涮羊肉,你就遜掉了。
在外蒙古九天,我的感覺真的有點遜,舉目不見肉香四溢在大圓鐵板上的蒙古烤肉,涮羊肉也是完全沒個蹤影。真的,蒙古沒有烤肉,我說的是小時候那大圓鐵板上用竹竿炒得吱吱響的烤肉。這完全是大漢民族把蒙古基本食材,加上自己偏愛的各類調味料,整合而成的跨文化料理。
(我還是拍了首都烏蘭巴托鬧區的烤肉攤,但那就與歐美的烤肉BBQ一模一樣,在鋼條上塗醬烤肉,再配啤酒或可樂)。
那我在蒙古這幾天吃什麼呢?
羊肉湯麵、羊肉包子、羊肉粥、羊肉燉飯。這就是完全原汁原肉味的麵、包子,漢族烹飪肉類習慣加入大堆作料的習慣,在蒙古完全不通。
不僅如此,蒙古人不太愛吃蔬菜,當地出產的蔬菜也少,多半就是以高麗菜及紅蘿蔔切絲做盤涼扮沙拉,做為每日纖維的基本來源。
我沒拍下羊肉湯麵,但可類比台灣的清燉牛肉麵,刀削麵浸入清清的肉湯頭中,沒放蔥花,沒滴麻油,就是清清一碗肉湯麵。羊肉有些切成塊狀,有些是薄片,但在台灣我很排拒的羊羶味,蒙古羊肉幾乎沒有,我可以連吃好幾餐羊肉麵或羊肉包子,也不會膩。
其實,再怎麼不愛吃羊肉的台灣人,來到蒙古,應該也會接受這類肉料理,因為羊肉味道比牛肉還多出些清甜味。不過,我四周還是有許多朋友,抱持「我就是不吃羊肉」的硬態度,。
之所以推論蒙古烤肉或涮羊肉這類料理,已被高度漢化,佐證之一是這兩天在看Jack Weatherford考察蒙古多年後,寫出的「成吉思汗」(出版半年內已經八刷了)。文中介紹成吉思汗大軍西征時輕車簡從,沒有補給隊……
他們等到最寒冷的季節才橫越沙漠,因而兵馬較不需要水,這季節也有露水,可刺激些青草生長,為馬提供了食物,且吸引來獵物,讓士兵們得以獵得生存所需的肉……
這段文字雖沒說明蒙古人料理細節,但想想這麼惡劣的環境,填飽肚子一定要既速又簡,怎麼會像漢人料理般切一堆佐料調味呢?
再反過來想想,世界各國料理中久享大名者,如法國菜、義大利菜、中國菜等,多半由安居地勢優渥的寶地,才能逐漸演進出悠久的飲食文化。游牧民族向來不以烹飪美味著稱,大軍西征時,哪有可能還把柴米油鹽各式醬料全數備齊呢?
整體而言,我覺得蒙古的純羊肉料理還是很值得多吃一些,但我沒吃到烤全羊,也沒看到桌上擺著完整羊頭的那種大餐。
此外,蒙古的酪農業非常發達,我很推薦奶茶及牛奶冰棒二項食物。奶茶中是加鹽巴的,所以有點淡淡鹹味,比起西藏的酥油茶少了油味,在寒冷氣候中有暖身的感覺。牛奶冰棒一根三毛美金,照台灣的廣告詞,就是濃、純、香,絕對會一根接著一根吃。
至於馬奶酒,真是入口不如聞名啊!整趟行程我沒喝下一口,只聞到瓶身經搖晃後累積噴出的泡泡,灑在旅館地毯上的酸味道。室友形容這很像嬰兒那種經過消化的半再製品……
最後一張照片是我們沿途長征,最讓我們回味的一餐. 就是北京機場出境那層二樓的西餐廳澄汁鴨胸,讓我們來回蒙古路上,最懷念的好肉類好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