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蒙古沒有烤肉

沒去蒙古之前,刻板印象中遠近馳名的蒙古名菜,當屬「蒙古烤肉」及「涮羊肉」。等到實際走了一趟蒙古國,才理解原來這二道名菜,在蒙古真是舉目看不見,極有可能是漢族自己發想菜色,卻套上異國色彩以增添「種族融合」的光環。

蒙古烤肉,這類餐廳在台灣的存活指數已越來越低,例如台北原本頗有名的中泰賓館蒙古烤肉,就收掉好幾年了。美國的蒙古烤肉餐廳似乎較多,三十年前,我舅舅初移民美國,頂了一家蒙古烤肉店來經營。還記得那口炒鍋已經有十幾年,油亮的鐵板,炒起來肉片來香氣四溢。現在美國一些大型購物中心(Mall)中的美食街,也可見到蒙古烤肉,一份不到十美金,算是經濟實惠。

至於涮羊肉,這是我到北京必吃的料理。當地人講起涮羊肉,都會提到蒙古人:

相傳,涮羊肉的起源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知道他正想吃羊肉,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

好吧,以上這段來自姑狗大神。剛好這幾天,TVBS也播出一系列內蒙古涮羊肉熱氣騰騰的畫面。似說到了蒙古不吃鍋涮羊肉,你就遜掉了。

在外蒙古九天,我的感覺真的有點遜,舉目不見肉香四溢在大圓鐵板上的蒙古烤肉,涮羊肉也是完全沒個蹤影。真的,蒙古沒有烤肉,我說的是小時候那大圓鐵板上用竹竿炒得吱吱響的烤肉。這完全是大漢民族把蒙古基本食材,加上自己偏愛的各類調味料,整合而成的跨文化料理。

(我還是拍了首都烏蘭巴托鬧區的烤肉攤,但那就與歐美的烤肉BBQ一模一樣,在鋼條上塗醬烤肉,再配啤酒或可樂)。

那我在蒙古這幾天吃什麼呢?

羊肉湯麵、羊肉包子、羊肉粥、羊肉燉飯。這就是完全原汁原肉味的麵、包子,漢族烹飪肉類習慣加入大堆作料的習慣,在蒙古完全不通。

不僅如此,蒙古人不太愛吃蔬菜,當地出產的蔬菜也少,多半就是以高麗菜及紅蘿蔔切絲做盤涼扮沙拉,做為每日纖維的基本來源。

我沒拍下羊肉湯麵,但可類比台灣的清燉牛肉麵,刀削麵浸入清清的肉湯頭中,沒放蔥花,沒滴麻油,就是清清一碗肉湯麵。羊肉有些切成塊狀,有些是薄片,但在台灣我很排拒的羊羶味,蒙古羊肉幾乎沒有,我可以連吃好幾餐羊肉麵或羊肉包子,也不會膩。

其實,再怎麼不愛吃羊肉的台灣人,來到蒙古,應該也會接受這類肉料理,因為羊肉味道比牛肉還多出些清甜味。不過,我四周還是有許多朋友,抱持「我就是不吃羊肉」的硬態度,。

之所以推論蒙古烤肉或涮羊肉這類料理,已被高度漢化,佐證之一是這兩天在看Jack Weatherford考察蒙古多年後,寫出的「成吉思汗」(出版半年內已經八刷了)。文中介紹成吉思汗大軍西征時輕車簡從,沒有補給隊……

他們等到最寒冷的季節才橫越沙漠,因而兵馬較不需要水,這季節也有露水,可刺激些青草生長,為馬提供了食物,且吸引來獵物,讓士兵們得以獵得生存所需的肉……

這段文字雖沒說明蒙古人料理細節,但想想這麼惡劣的環境,填飽肚子一定要既速又簡,怎麼會像漢人料理般切一堆佐料調味呢?

再反過來想想,世界各國料理中久享大名者,如法國菜、義大利菜、中國菜等,多半由安居地勢優渥的寶地,才能逐漸演進出悠久的飲食文化。游牧民族向來不以烹飪美味著稱,大軍西征時,哪有可能還把柴米油鹽各式醬料全數備齊呢?

整體而言,我覺得蒙古的純羊肉料理還是很值得多吃一些,但我沒吃到烤全羊,也沒看到桌上擺著完整羊頭的那種大餐。

此外,蒙古的酪農業非常發達,我很推薦奶茶及牛奶冰棒二項食物。奶茶中是加鹽巴的,所以有點淡淡鹹味,比起西藏的酥油茶少了油味,在寒冷氣候中有暖身的感覺。牛奶冰棒一根三毛美金,照台灣的廣告詞,就是濃、純、香,絕對會一根接著一根吃。

至於馬奶酒,真是入口不如聞名啊!整趟行程我沒喝下一口,只聞到瓶身經搖晃後累積噴出的泡泡,灑在旅館地毯上的酸味道。室友形容這很像嬰兒那種經過消化的半再製品……

最後一張照片是我們沿途長征,最讓我們回味的一餐. 就是北京機場出境那層二樓的西餐廳澄汁鴨胸,讓我們來回蒙古路上,最懷念的好肉類好味道!!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珍貴的六角型章

結束了蒙古自助之旅,回憶這次過程,最令我感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的,不是水天一色的庫蘇古勒湖,而是北京機場小小的六角型過境章。

一般台灣旅客到蒙古國旅行,多半由韓國首爾或日本東京轉機,大韓航空、蒙古航空、日本都有航班。然而,每年六至八月,是蒙古最宜人的旅遊季節,之前或之後天氣都太冷,緯度較北的地區甚至六月初或八月底還會下雪。因此,暑假期間飛進蒙古的航班多半大爆滿,許多揹包客要早在二、三月時就訂好機票。

我與遊伴敲定到蒙古玩是六月中旬的事,打電話問了一兩家台北旅行社,發現從首爾轉機的位子很難拿到,於是我想辛苦點沒關係,從北京飛進蒙古好了。

還好,北京進蒙古的機票稍好買一點,但價格不便宜,且北京飛往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的來回票要單獨開立,這部份就要一萬五千元。台北北京段我買到二萬元的機票,所以光是坐飛機就花掉三萬五千元。簽證部份更是另有蹊蹺,我自己辦理每個人1100元,請旅行社代辦,報價較低的業者也要2200元。

傷腦筋的開始,是我打電話到華航桃園地勤:請問這趟行程的行李可以從台北直掛到烏蘭巴托嗎?請問我在北京首都機場轉機時,需要用掉台胞證的簽注嗎?(我魯鈍沒辦多次簽注,只有單單一只單次簽)

這個問題提出後,就出現一連串混亂的解決方案。

記得那天講電話的同時,我正在大潤發裡採購旅行用品,走來走去,最後我躲在狗食區附近,有點生氣的與承辦人員對話。結論是:

1. 對,我無法將行李直接掛到烏蘭巴托,因為蒙古航空沒有在轉機區設立櫃台,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北京機場入境中國,領出行李後,再上到二樓出境處辦理手續。

2. 因為有入境中國的動作,雖然只是短短的二、三個小時,但你們一定要用掉手中的單次簽注。

3. 那我從蒙古回來時,必需入境北京住一晚,要怎麼取得又一個台胞證簽注呢?這個,你要到烏蘭巴托後,記得去中國大使館排隊,申請台胞加簽。使館簽證業務只有周一、三、五開門,平日件不加急要等一週才會交件,加急申請則可在當天下。==>這是Plan B

以上結論,是機場行李部門的大哥,打了電話問過中國國航位於北京的辦公室後,得到的資訊。結論三則是由台灣自助旅行者最仰賴的經驗分享資料庫網站內提問,前輩們提供的答案。

賣我機票的張小姐,在我一團困惑中,又丟了一個新方案。她說蒙古航空駐台代理商講的解法是:在北京入境時直接掏出我下一段航程的機票,告訴檢查入境者護照的辦事員,說三小時候我馬上就要飛去蒙古,可以不用掉已在手的台胞證簽注,發給過境證明,再轉出境。 ==>這是Plan A

這是我最希望發生的,華航地勤大哥、背包客網站等都未介紹的流程,因此出發以後,我還是抱著「就是要到烏蘭巴托再辦一次台胞證簽注」的心理建設,連烏蘭巴托中國大使館提供台胞證加簽申請者填寫的表格,我都先從網路抓下來貼上遊伴照片。

一路上,飛飛停停,我們在晚上十一點來到首都機場。還好當時刻排隊入境者不多,我們挑了位看起來朝氣澎渤的年輕入境審理員,交上我的台胞證後,又馬上掏出下一程的機票給審查員,說「我是來這兒轉機的,二個鐘頭後要搭去烏蘭巴托,可不可以不要用掉我的台胞證簽注」?

這位大哥先以稍遲疑的口氣說,應該可以,馬上就撥電話問房間裡的長官手續怎麼辦,長官交待了要取用哪個表格、哪個印章等等。審查大哥就指著後方坐在「外交人員禮遇通道」櫃台的護照審查員,要我們走過去,並填一張出境表格。

「禮遇通道」的把關大哥,則是跑到別人抽屜裡找幾個印章,再跑回禮遇通到,一張一張認真的蓋著。最後,遞給我這張蓋著六角型章的文件事,很認真的提醒兩次:這張紙很重要的,不要掉了喔!

我就這麼拿到了罕見的北京過境許可,可以停留北京24小時內轉往他處,手上的台胞加簽就不必先用掉,更不用到烏蘭巴托後還要去中國使館排隊。 ==>Plan A成功

最近台灣有許多媒體開始讚美北京,為了迎接奧運,做了多麼持之以恆 、全球驚豔的大工程大建設,我總感覺這會不會太置入行銷了點。不過,近半年來親自經歷了北京機場辦事人員的進退應對,比以前是要靈活很多。要從這些小地方慢慢讓旅客感到便利貼心,才是質的改變。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恐龍與成吉思汗

這張照片花掉我300元台幣的拍照費。

在蒙古,參觀各博物館時使用相機都需付費,不管拍一張,還是拍一百張,收的錢都一樣。自然科學博物館索價5000圖(蒙元),合台幣約140元。但我這張是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拍的,他們規費是10000歐元,貴了一倍。

在抵達蒙古之前,我純粹只想去美麗的湖區欣賞風景。不過一抵達機場,就有一張成吉斯汗坐立的大石雕照片,入目於機場的顯眼處。這提醒了我,這國家有個戰功豐偉的君王,令子民尊崇至今。

這次自助旅行的同伴小姚,腦袋的歷史很透,他可以清楚講出成吉思汗、窩闊台、察合台、拖雷、蒙哥、忽必烈等等彼此關係,這些早在聯考一年後我就全忘光光了。於是,到歷史博物館,看到蒙古帝國最大疆界圖時,我就很認真的拍下這張照片,想說要瞭解蒙古帝國歷史,先以地理疆域開始回顧。

蒙古博物館也很先進,在我拍照當時,並沒有任何人或機器提醒我,此地拍照的價碼。一直到我走出最後一間展覽室時,坐在沙發上泡三合一咖啡的歐巴桑就比比10000圖的手勢,本還我想耍個小賴,說我沒拍啊。她說,我拿相機拍照時,安全監控室就看到了,已經打電話上來給她,要她等著收錢。

被收了10000圖後,我開始有點後悔,其實真的要花錢,該拍拍自然博物館裡的完整恐龍大骨架,約莫三公尺高,很壯觀,一台相機只收5000圖。或許大恐龍真的沒有成吉思汗來得重要。

到蒙古旅遊,大致有四大類的名勝古蹟可以參觀:恐龍及相關古生物的展覽或挖掘區觀光、成吉思汗王國的遺跡、藏傳佛教文化、及自然風景。

我這次在蒙古待了八個完整白天,但是只去了四大類景點裡的一類:自然風景區。首都烏蘭巴托看了幾處景點,但都不夠深刻。我只能介紹唯一去的景點:庫蘇古勒湖。

庫湖的位置在蒙古與蘇俄的邊界,就蒙古國地理位置而言是西北方,也是全國最大的淡水湖。庫湖有時被譽為貝加爾湖的姊妹湖,其實兩湖還隔了百來公里。但兩個湖共同的特色,就是都由板塊移動的斷層地形,造成極深的落差,稱為「構造湖」(rift lake斷陷湖)。因此貝加爾湖以深度一千二百多公尺榮登全球最深淡水湖,就蓄水量而言是世界第一大湖(面積最大是裡海),庫湖則是第二深的淡水湖,最深262公尺。

我找到維基上一張衛星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Khuvsgul.jpg&variant=zh-tw#filelinks

正中間下方是庫湖,右上方是貝加爾湖。令我記憶忽然跌到二十多年前的,是貝加爾湖西方那個山脈,叫做薩彥嶺,是西伯利亞與唐努烏梁海的界山。國一初念地理課,中華民國的最北界就是在薩彥嶺。

其實這是雍正五年,恰克圖條約裡規範的中、俄邊界,但在二十世紀初就由蘇聯掌握。老蔣早在1945年時,已算承認雅爾達密約中對外蒙古獨立的事實,但他心中一定不服氣,才讓台灣的中學生念了將近60年的白日夢地理。2002年,台灣行政院與立法院才宣佈將外蒙古自中國大陸地區分離。

撇開這些歷史不說,庫蘇古勒湖實在是個讚到不行的景點。這要感謝恰克圖條約、雅爾達密約等諸多外交協議,讓蒙古國很早就與中國脫鉤,所以中國這幾十年在邊疆自治區大搞建設的過程中,蒙古人民共和國完全沾不上邊。

1991年後,蒙古國真正獨立,大概百廢待舉,國家很沒錢做基礎建設,除了首都烏蘭巴托之外,大部份地區的路就是草原中一條勉強露出胎痕的線條,優秀一點的頂多是碎石子路。沒有英明的總統搞個十大建設什麼的,所以全國運輸系統還是很貧瘠,很難見到各國觀光客大量湧入,也因此讓自然景觀相對保存完整。

在庫湖,照片怎麼拍都漂亮。水很透明,天很藍。早上六點不到,渡假村前就有髦牛群晃來晃去,馬、羊等也都是放牧型態。我們連續三天,每天都騎上二、三個小時的蒙古馬,據說也是比台灣一般馬場的阿拉伯馬要容易駕馭。

至於成吉思汗,這次就抱歉了。但是這個八百年前的老祖宗,還是很讓蒙古人驕傲的,從大城小鄉的蒙古人臉上,可以感受出來。

去西藏時,我很容易躲在廣場邊,捧著canon 850is對著來往的人群拍照,主題常是那些臉上充滿皺紋的虔誠教徒,臉神誠摯的在祈福狀。到了蒙古,宗教味少了一大半,特色街景,反而是馬路上穿著清涼、身脊挺直的青春少女或熟女。這種充滿自信美的國民,讓我們不太好意思按下快門。總之,這些女生們多半有時代知性又自信的臉神。

至於男生,就想像有許多縮水30-50公斤的類朝青龍龐然大物,在街上穿梭。壯固然壯矣,但欠缺女生們的自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