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例外,是初到拉薩那個下午,領隊讓我們適應高原氣候,帶我們去大昭寺廣場四周的八廓街逛店。
人實在很多,走著走著,我就與八、九位團友走散了。心裡記著威廉的建議,在大昭寺廣場曬著太陽、喝著西藏甜茶,是很舒服的感覺。
我開始找甜茶店。八廓街的巷子裡,瞄進去的甜茶店陰陰暗暗,擔心連外帶杯都沒有,於是我繞著大昭寺廣場找,找到一家比較吸引觀光客的店面。我問,有沒有賣外帶杯,小妹拿出一個外帶杯,問這樣行嗎?我看還可以,就點了杯甜茶,五元人民幣。
端著甜茶,我踱回大昭寺廣場,直挺挺的站著喝茶,還是很奇怪。於是我在寺前最寬長那座經幡旁坐了下來,就在石板地上盤腿而做。我的左邊右邊,都是來朝聖的藏民,我一身大紅羽絨衣,看在他們眼裡,是很突兀。他們也盯著我看我在做啥。
我是來照相的。不過甜茶的味道先要適應一下。基本上所謂甜茶, 就是羊奶加紅茶, 剛入口,有羊奶的腥味,但是入口後接著是茶香,所以整體感覺是滑順的。我就小口、小口的啜著甜茶,看著轉經輪繞寺行走的藏民,一位一位在我面前走過。
我坐下喝茶的位置,好比是在拉薩的忠孝東路四段某個路口,熙來攘往的人群,不是逛街,而是在轉經。這些多半是老年藏民,手中帶著轉經輪,一圈一圈轉著,如同他們一遍一遍念著經文。同時他們也繞著以大昭寺為中心的環狀八廓街繞圈圈走路,早晨與黃昏時總要走上十遍八遍不止。
我就坐在這個轉圈圈迴路的起點,看著走完一圈又一圈的老年藏民,臉上洋溢著滿足之情,面帶微笑慢步離開大昭寺廣場。
最特別的,是這位戴著深度老花眼鏡轉經輪的老公公,因為我朝著他拍照,他覺得很好奇,跑來看我在做啥,我把相片秀給他看,他看到自己的樣子,好開心,想要跟我講話,語言又不通,我與他只好連連說著扎西德勒,意思大約是你好、祝平安順利之類的問候語。
回台灣整理照片,才發現這位老公公,為他轉經輪特別手工製作的粉紅外套,實在太可愛了。這個轉經輪一定是他的寶貝。
我坐在地上,靠著類似旗桿的經幡柱子,四周也坐了很多藏人。大約有七、八位坐在我後頭,想看看我在拍些什麼。我回頭看看他們,講了幾句漢語,顯然是不懂,我只好把相機裡的照片放給他們看,沒想到一看照片,人又聚集了十幾位,我看這樣下去他們會越聚越多,趕快把相機關上,繼續喝我的奶茶、看人走路。
我這次一路上,總會聽到地陪頻說,再過兩年,布達拉宮就不准遊客上到最上層那些宮殿,只能在一樓看博物館了。好像是在催促,各位有興趣到西藏玩的大爺小姐,你們要玩快點來玩,以後就上不了布達拉了。
其實將來遊客不能上布達拉宮, 並不足以威脅遊客的興致。我想的是,這些繞著大昭寺或布達拉宮轉經的藏民,才是西藏文化裡很基本的人文景觀,當這些虔誠轉經輪的老公公老婆婆都成為過眼雲煙時,大昭寺四周不是只剩穿著與漢人無異的藏人,及忙著殺價血拼的觀光客?
西藏的整個傳統風味,可能像那種老化的宣紙,邊角先開始泛黃,最後龜裂破損,而終究無法修復。
我喝完最後一口甜茶,要站起身時,發現找不到相機保護套,左顧右盼了一下,旁邊的藏人很知道我在找什麼,指指我大腿下,果然保護套在那。我想謝謝他,但又是位不懂漢語的,只好面帶微笑說聲扎西德勒了。



2 則留言:
我在網路上找到的西藏小常識,是跟轉經輪有關的,跟大家分享:
http://www.a-mita.com.tw/libe/story/story22_bg.htm
以下一段話出自其中的內容,或許可以似是而非的解釋轉經輪的意義:
"
筆者在初接觸藏傳佛教時,一度以為轉經輪只是一種西藏特有而毫無意義的民俗迷信習慣,家師便曾厲言告以其佛法中之依據,并開示說:「口誦佛號固然是修持,但手轉佛號一樣是以修持動機驅發的修持行為,二者有何不同之處!前者為心發而形於口的修持,後者為心發而形於身的修持。再者,轉動經輪時一般都同時口誦佛號。即使是以電力、風力、水力或熱力推動的經輪,造者也必是先有修善的心才會去啟造,這一一無非修持動機及行為!在啟建戶外以天然力量驅動的經輪時,造者除因建造經輪而得利益外,同時也是在本著利益附近眾生的動機而修造經輪,這也是慈悲心的表現!」。 "
該帶上拍立得的.那戴著深度老花眼鏡的老公公會更高興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