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園是梅貽琦的墓園,他是清華校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在1931年於北京(那時應該稱為北平)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抗戰八年,西南聯大時期,他是三校校長組成聯大常委會的主席。1946年10月他在北平將清華復校,1948年「解放」前系離開中國,前往紐約。
新竹清華能有這麼清幽的環境,梅貽琦60多年前的宏觀眼光應居首功。離開中國時,他帶著庚子賠款refund基金,窩在紐約小公寓,開始張羅清大在台灣復校計畫。1955年他回到台灣,用清華基金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擇定新竹赤土崎十八尖山旁的這塊丘陵地,主要由中油撥讓,加上政府分配,共有八十七甲,做為清大在台復校用地。
1962年梅校長過世後,校方就規畫梅園作為安葬之處,後來校友捐贈二百多株梅花,主要路面二旁種值下圍很肥寬的龍柏,之間還夾雜著杜鵑花,沿著淺坡走上去,往二邊草地望去,常見到遊客坐在草坡上賞梅花。
我爸特別愛梅園,這可能與他剛來清華念書時,就遇到老校長葬禮有關,因此對這位終身傳承清華教育理念的老校長敬重有加。
每年冬天一月間,他會固定二、三天跑去梅園一趟,看看花期開得如何。等到盛開怒放時,一定「要求」、「指示」全家去拍照,幾乎是除了過年之外,每年必定進行的重要活動。一直到他生命最後半年,只有我跟著他去,還有狗狗,那也是我與他最後一次合照,但拍照時我並不知這張照片彌足珍貴。
剛考上大學時,我拿到一筆獎學金,他與我合資買了當時新出而罕有的單眼自動相機。買回相機第一天,我們也是跑到梅園去試機。梅園的入口處有一座大石頭,是于右任草書寫著「梅園」二字。我站在這座大石頭前,讓老爸拍照。之後與之前數年,我在這石頭前的照片還有很多張。
他走了後,我去梅園的次數似乎也沒減少,特別是這幾年常去蹓狗。但是,我已經很久沒趕上花季了。但如果姑狗「清大」、「梅園」等詞,還是可以找出很多人去梅園拍照的傑作。
我想,大部份曾在清華長住幾年的學生、師長、家屬等,甚至周邊鄰里居民,腦海中某些片段記憶,可能都與梅園有關。我曾經在過年前冬陽暖烘烘的午後,看到採訪對象西西攙著他年邁的父親,緩緩,一步一步走到梅園活動筋骨,曬曬太陽。沒過幾個月,就聽到他家人長辭的訊息。
諸如此類,梅園應該稱得上是竹市東區居民的後花園。又想到小學時遠足,梅園也是必然出現的行程. 我們曾經從四維路的母校出發,大家一起走到梅園,需時約一小時半,也不算遠。不過在梅園上端梅校長墓旁,廣場四周坐滿小朋友吃野餐的畫面,現在恐怕不易看到。
今天先講梅園,我要睡了。



1 則留言:
梅園真的很漂亮,還有一個特點是非常寧靜。這種寧靜能讓人的心情跟著平靜下來。用這種心情穿過梅園來到相思湖旁的涼椅上坐下。一邊呼吸山上的新鮮空氣,一邊欣賞碧綠的湖光山色,我覺得真是一大享受。
我認為,清大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這樣的環境不僅僅可以令清大的學生受惠,新竹市民甚或其他地區的社會人士如果能夠來這樣清閒優雅的環境享受一下,是非常棒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