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之旅的最後三天,我們都在青海省行走,不禁要澄清,「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根本是錯的,青海沒有草原,更不用說一眼看不完。因為一眼望過去,就是枯黃的沙丘,一根綠草也沒有。
枯黃的沙丘也就算了,當我們依著青藏鐵路來到格爾木,從格爾木開始巴士長征時,第一個小時,與第十個小時,你所看到的景色,並沒有太大差別。就是一望無際的塵沙漫漫,遠處很遠很遠的山丘,及穿插其間的牛、羊,還有最後客串演出的駱駝群。 
我們在青海停留的觀光景點,大致不脫二大範疇:一、鹽巴,二、文成公主。
有關鹽巴,的確像我們這種海島型區域長大的都市慫,很難想像內陸鹽湖的浩瀚。到青海後看到的每個湖,都是鹹水湖。有些鹹水湖被藏族視為聖湖,所以不會開採鹽;但因為行程更動,我們在採鹽歷史悠久的察卡鹽湖,停了將近20小時,也成為最艱辛的行程。察卡採鹽歷史據說始於秦漢,是青海四大鹽湖最早開採者。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鹽是會腐蝕金屬的物質,這處開採最久的鹽場,及四周所有的房舍,及房舍內的物品,第一印象就是「斑駁」。打開熱水壺,底層積著厚厚的白色硬塊,讓你知道鹽份的厲害!
另一個文字傳達不出的感受,就是「冷」。
冷與斑駁,在我打開住宿旅館察卡賓館的入住房門時,迎面而來。我忽然想到國高中時,大陸風起雲湧的傷痕文學,北大荒還是陳若曦的作品(其實陳若曦也不是傷痕文學了),那種極陳舊、昏黃、甚至無望的色澤。在這裡,眼耳鼻舌身意,全都可以感覺出此般風霜。
這處賓館,熱水暖氣全故障了,團員們在彼此房門口踱步,互相取笑對方的浴室,設備是如何發思古之幽情。服務生送來多一床厚棉被,據說晚上就要蓋三層被睡覺。
其實,這處旅館讓我想起,年輕時曾經去過的排雲山莊,或三六九山莊,當然環境都比此地惡劣。只是排雲及三六九望出去,可見翠綠森林與靛藍天空。這裡,就只能以灰與土黃色系為主。如果在這裡住上半年八個月,我想應該要吃點什麼百憂解才行。
不過,停留察卡這晚的記憶卻極好。晚餐有愛心團友親手炒的沙茶炒飯,有領隊的四十幾度青稞白酒,賓館廚師準備的豐富菜色。還有餐廳一台大電視,正播放著周華健、羅大佑等在上個世紀走紅的歌。因為這些音樂,讓我覺得好像離台灣及二十歲並不遠。
次日一早,我們又坐上運鹽小火車,往鹽湖深處行去。一路鹽田,空氣灰濛濛的,看一個小時,也就差不多飽了。那沿路的老鹽工,又讓我胡思亂想起小時候三台聯播的影集「寒流」,多麼蕭索啊!



1 則留言:
北大荒是梅濟民寫的
陳若曦寫的是尹縣長
不過這好像都跟傷痕文學無關
路人只讀過張賢亮的作品
習慣死亡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靈與肉
從書名上好像也看不出有啥傷痕的
^____^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