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書店亂逛時,為了要湊滿350元的便利商店取貨消費額,我選了「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本書。取書之後,我在一個早起要出去約訪前的早餐時刻,在麥當勞花了30分鐘讀完約二分之一。
我承認要我看書掉眼淚有點難,不過這本書做到了。大約是看到前三分之一,說一位錫神父過世,被排灣族原住民迎進家族祖墳安葬,因他接受頭目之子臨死前的託孤,把頭目之孫一路照顧到大學畢業;另一位池神父罹患口腔癌被送回瑞士治療,但自知生命無多的他竟哭著要求長上,無論如何要讓他回台東閉眼。回到台東後,教友自動二十四小時輪班陪伴他,辭世之後,他的靈柩由東河天主堂被原住民鄉親一路移至小馬天主堂,綿延數百公尺的隊伍,現還留有影像記錄。
這群神父修士,都屬於「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的成員。白冷,是耶穌降生之地的另一譯音,位於耶路撒冷附近,基督教稱為「伯利恆」。外方,在天主教應該是Missionary,大約意思是要到遠方去傳教。據說白冷會的規則是專選最荒遠窮困的地區,以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做進而傳教。在一九五三年之前,他們主要在中國東北傳教,但遭中共驅逐出境後,數十位神父修士就遷來台灣台東,在另一個荒遠窮困的亞洲角落開始傳頌天主的大愛。
這群瑞士人派出的團隊,有自己一套規律組織章法,例如有專人負責財務行政,也有人專責天主堂的設計施工建築等。其中在民國五十年代就來台東的白冷會修士傅義,在台東濱海公路上的許多原住民聚落,以設計出一系列精簡質樸的天主堂聞名。在有限的空間裡,以光線的投射聚焦,匯集莊嚴靜思的氣氛。這些獨樹一格的傅義天主堂,北起台東長濱樟原,南至大武南興村,共有十幾座。現在還是台灣部份建築學者為文探討研究的主題之一。
由於白冷會在台東的傳教人員已日漸凋零,且台東「荒遠窮困」的程度,也早與五十年前大不相同。白冷會在這世紀內,遲早會成為台東的過往雲煙,而那十幾座教堂,及零星分佈的神職人員墓園,就是這些他鄉做故鄉的瑞士人,留下可供緬懷的具像物了。
ㄟ,忘記補充一點,目前白冷會在台灣最有名的神父應該是吳若石,就是那位推廣腳底按摩,最後還曾為教宗按摩的吳神父,他主管的區域是長濱。
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除了白冷會教士捨棄歐洲富足生活,到亞洲海角窮鄉一住就是五十年的故事傳奇外,另一可讀性應該是出身攝影師的作者,加上感性充滿感嘆調的文筆吧。
半世紀前來到這兒的瑞士人,在物換星移的時空版圖裡,終將化成海岸山脈的一部份,像一粒種籽般,他們在西方出生、成長,最後卻扎根於遙遠的東方大地,開花、結果。在一個無法久長的人間裡,他們為有緣與他們交會的人,開啟了一份天國的嚮往,因為他們的朋友們,是如此的不捨他們。在另一個國度裡,他們將永不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