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年輕的一段單車緣

這幾天,我新接的零工是環繞著竹科自行車熱潮的訪問與寫稿。花了大約七八天採訪,三天窩在咖啡店寫稿。交完稿了,我才慢慢掉進當年的回憶裡。其實我大三大四那兩年,參與蠻多自行車活動的,甚至在亂想將來也可以當個體育線記者,因為體育賽事都東跑西跑的,要有比賽結果大家都一起寫,很難有石破天驚大獨家,應該是個可養老的路線。

故事的開始是我在宿舍裡認識了數學系的同鄉女生阿巧,個性與外型都非常熱情奔放,運動細胞很不錯,跟著胡榮華「單車上的勇者」騎了一圈環島,也因此與自由車協會的行政人員張姐、郭叔等混熟。好像就在阿巧的介紹下,我們幾個人,有一位教育系名字是金鳳的女生,被她約去協會哈拉。

哈拉的緣由,是協會正在籌辦環台tour de Taiwan 1990,要找幾位大學生來接待世界各國來的選手團。環台賽的玩法大致是:約七八天賽程內,每天騎個一兩百公里,台北高雄是繞圈賽,在台灣西岸大部份是沿著台三線騎,中間有一站爬山是騎阿里山公路。到了台灣東部是沿著花東縱谷公路,也是很風光明媚。蘇花公路大概因安全問題省略不騎,最後從礁溪騎北海岸回台北。

接待員的工作,就是坐在選手集團後端的七人座福斯車上,透過walky talky系統聽著裁判們傳來的指示,我們再把指令譯為英文、或該國語言,告訴車上的教練。乍聽這個工作內容,好像頗簡單,不過比賽一開始,事情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跑這比賽的薪水,一天七百元,從接隊到送他們到機場離開台灣,大概有十來天,想想看環島坐車看風景一圈,就有七八千元入帳,在當年我一個月零用錢只有六千元的年代,這寒假打工實在很悠哉又好賺。

於是我就很快樂的去這場比賽玩了。

那年我接到紐西蘭隊,剛開始有陣混亂,紐隊並非我原本要接的隊,但因為出了一個我已忘記的差錯,反正就忽然給我接起來了。第一天是繞圈賽,在士林高商四周繞圈騎50圈。那場子很混亂,一整個亂,這是我初看繞圈賽的心得。

紐隊的教練是個肥仔,名字好像是John,很兇。我最苦惱的事是要幫他們找餐廳,因為那時台北並沒有太多歐美連鎖餐廳設立,但這些kiwi們又要找些純正洋食物。所以,麥當勞就是最好打發晚餐的地方。

在台北時,我們去過幾次雙聖餐廳,雙聖應該是最接近這堆紐隊選手家鄉口味的地方,但到了外縣市,記得是台中、嘉義、高雄等等,就只好找麥當勞了。我已經totally忘記到了台東還花蓮在吃啥了,但是他們應該是不太吃台灣食物的。

除了食物之外,每天比賽的感覺倒是很不錯。除了台北與高雄兩場繞圈賽,大部份時間我們都在靠山的公路裡穿梭,把台灣一些有名的省道走透透。我們坐的車叫補給車,每天早上每一輛出發的次序,是照前一天比賽總成績排名的先後,紐隊幾乎站站冠軍,所以我幾乎是坐在車手集團後第一、二輛車,看著他們往前衝。

但是比賽中途有補給的時間,就是我們補給車要超越選手車群,跑到他們前面,人員下車去遞水、食物、水果給選手。老紐們補給最多就是香蕉,有幾次我也要下去當「路標」,站在教練John之前讓選手們知道補給人員的位置,大喊著kiwi kiwi,如今回想是頗可笑的動作。

當時光過了十七、八年以後,我才知道當年有三場爬山賽程是頗好看的,一是阿里山爬山賽,二是越過南迴公路,三是從北部濱海公路爬上陽明山。紐隊爬山時腳力好像不太佳,但總是有騎完全程,沒有被補給車收起來。

我印象最深的比賽場景,是當車隊從曾文水庫高點往下衝,因為自行車下坡的速度是比汽車操控容易的,所以是汽車在猛追腳踏車的狀況。最後進入平地時,兩旁的綠樹夾道,就是玉井鄉一帶的綠色隧道,一幅台灣農村路的感覺,很舒服,但一下子這景色又沒了,我們又要去追選手了。

有一個晚上讓我覺得很頭大,那是車隊來到礁溪這天。教練John氣沖沖的跑來找我,說要換房間,他們不要兩個男人睡一張床!!那時很天真的我還不太懂為何要吵鬧這點,你隊員住雙人大床或單人小床不是差不多嗎?主辦單位的大人們也覺得紐隊有點蠻橫。不過後來當我到了白人世界生活過一陣子後,才瞭解兩個異性戀男人睡在一起應該怪彆扭的。

此外,還有幾隊教練在礁溪那個晚上,無宴不酒,喝了就開始講話大聲,對女孩子勸酒有點「太超過了」。在當下我的感覺好差,難道這群教練、老師到了晚上一放鬆,就變成這德行?

過了十幾年,我又看到那個愛勸酒教練的名字出現在媒體上,是在北京經營腳踏車店事業有成的台商,今年八月還在北京城區跑聖火呢!這位愛勸酒教練,原本在天母經營捷安特店,但前往中國發展前,將店面讓給學生黃先生,成為現在台北很有名的哥倫布車店。另一個愛勸酒教練陪養出的選手豪哥,就在新竹落腳,也被公司指示了一家舊捷安特店去頂下來,沒想到現在是營業額全台灣最高的捷安特經銷商。

還有好多人,一時想不起來。有個全台唯一具自由車國際裁判資格的S先生,當年在英國念書娶回一個英國老婆,生了兩個英國女兒,一副甜蜜家庭的形象,但後來離婚了。S先生幫我寫過一封留學時的推薦信,是我課外活動很積極參與的證明。待我進了鵝校研究所後,研究生委員會頭頭還跟我說過,他對我那封推薦信有印象,因為他也是業餘腳踏車手。現在聽說,S先生也在北京做自由車生意。

離開台灣後曾與我短暫寫過一兩封信的紐西蘭隊員,我這兩天姑狗,他在一九九六年就代表紐國參加亞特蘭大奧運的公路車賽,至今仍在紐國參加賽事。

介紹我參加這場活動的阿巧,沒有念完大學,她跑去開pub一陣子後收掉,最後以政大肄業的學歷進入雞店擔任作業員,精通英文,在無塵室裡結識了某廠牌設備的阿斗仔工程師陷入愛河,最後就嫁到美國去了。

這是我短暫與自行車結緣的回憶,最近因打工接了相關的題目,記憶很底層的影像才又慢慢浮了出來。照面是我在高雄時,聯合報的攝影大哥幫我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