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來,我一邊玩,一邊在想一件事。
玩,到底累不累?
這半年我玩的地方,大部份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朋友說:「你好像很愛去大陸玩」。
老實說,我並不是那麼愛去大陸玩,至少台灣人玩大陸的「入門」地點:九寨溝、張家界、絲路、桂林等,我都沒去過。一、二年內,我也不打算去這些地方。
廣義講,我這半年玩的都是「非漢」地區,主導當地的文化都不是漢族,像外蒙古,更是過去一世紀以來唯一脫離漢人獨立成功的國家。
我覺得,選擇到哪去玩,好像是自己的身心去慢慢探索一些地點,不只是對那風景上的嚮往,也有些對那種氣候、濕度不同組合的地點,去try & error體驗。
打個比方,我覺得這次從北疆玩回來,身體就明顯硬朗一點。
北疆的風景很迷人,這點無庸置疑。在路上,看到一群群牛羊從山上被趕至平地,準備過冬,牧人用類似台灣的鐵牛車,承載著比車身寬三倍、高二倍的乾草,在馬路上騎著,只看到一個活動大草堆在移動,這也是準備過冬的牛羊糧草。
在這個地方,人們存活的目標,就是適應老天的安排。溫度、降雪、降雨等,是影響他們生活的主要方式。
所以在這裡,有錢人,或首富,就是他們可以在羊耳朵上打耳牌,以辨識身份,張家的羊不要錯跑到李家去。窮一點的,就在羊屁股附近的毛噴漆寫號碼。你看羊的辨識工具是什麼,大致就可判斷出牧民家的經濟能力。
我想,打耳牌的羊,或是噴漆寫號碼的羊,賣價應該沒差。
都市人的很多思維,到這邊都要放一邊吧。
講到小羊三吃,是中秋節那天,我們剛好住在全程最冷的地點—禾木村,全團決議每人自掏一百元人民幣,宰一隻未滿二歲的仔羊過節。三吃的方式為:紅燒羊雜、清燉羊肉湯、及烤羊肉串。
當天晚上,我吃最多的是清燉羊肉湯。真~~的~~很~~好~~吃。北方山區的小羊,一點羶味都沒有,肉質比牛肉要鮮甜細嫩。為了過冬,羊身上的油脂還蠻厚的,即使我們把油花捨去不吃,但在室溫下二十分鐘,各人碗裡湯表面即結起一層固態白油。
很肥喔。
不過,至少我,早已撇開在平地不碰肥油的飲食習慣,努力吃下三碗肉滿滿的清燉湯。
因為這天晚上,我們要在零下五度的小木屋過夜。全部供電來自旅館自備的發電機,有棉被,有暖氣,但暖氣只供二小時,半夜一時就停供。
十一時多,我趕快就窩進被窩,要讓自己快點睡著。這時,腳底還是冰冷的。睡啊睡,到半夜時,我的腳底慢慢暖了起來,後半夜,竟睡得很深熟,腳底的溫暖一度讓我在剛醒時,忘記正置身離家五千公里以外的圖瓦族禾木村。
這溫暖的一夜,可能來自羊肉湯的油脂吧!
整整半個月,我肩頸易酸的體質好像慢慢退去,雖然冷,我穿著羽絨衣,還可以在攝氏個位數溫度的高地跑來跳去。當然,三餐定時定量、每天早睡早起,也是讓身體強健的基本因素。
我喜歡這種旅途中,身體慢慢去適應環境的感覺。
所以啦,這種對於自己本能體悟的觀察,到漢人主導的大城,大概無法體會到。先寫到這,我要回去寫功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