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願生如春花之絢爛(上)

開春上班前幾天,大家多半問問:你過年有沒有出門玩玩?

我先回答,最遠只到北埔逛逛。後來仔細回想,其實最遠我到了淡水。但我沒吃阿給魚丸,也沒看淡水夕陽,我是與國中死黨錢太太送宋妮亞回她淡水的家。晚上七點半到淡水,送她回家,吃碗米粉,八點十五就衝往捷運站,要去趕九點二十五的高鐵回新竹。

她就是因在北京名醫群集下而甦醒的台灣女生,英文名字是Sonya。事發已經五年了,如今,她媽媽容許朋友來找她玩,但必需親自接送往返淡水,錢太太知道她回台灣很想出來走走,於是我們一早去台北接他,黃昏時再送回台北。

要講她的故事,我腦海浮現一幕幕影像,但要從哪裡開始呢?

第一次看到她,是HP在菲姐前一任CEO來台灣那次,我們在台大應力館採訪。她穿一件蘋果綠OL套裝裙子,因裙長過膝,我就有點開玩笑的說:「你這樣有點像郭婉容耶」,他也嘻嘻笑,我們就慢慢聊開。

後來工作上接觸日漸頻繁,我們二人偶爾會成為老莫出巡時的小跟班。她在老人家面前,真的是很體貼主動設想安排一些事,讓老人家心理快意不少。一次在北京,一次在濟州島,我都覺得有她在,我彷彿變成呆若木雞,口齒結巴,一點都不會哄老人家。

她對人的體貼,是種「面面俱到」的智慧,我聽了他講過公司內許多人的互動之事,那個圈子,想當然爾,是充滿很多鬥爭的故事。但經她講起,用語總是中性,至少不惹到人,是他的智慧結晶。

後來,電視台有些變動,他也有些驛動之心,港資大舉來台挖角,他就毅然放下台北的工作與家人,去了香港。記得行前老莫為她餞別,她告訴老莫,在台灣做再好,也只有二千三百萬觀眾,但過去以後,我會有上億的觀眾。

這話後來真的實現了,中國認識她的人上億,絕對沒問題,只是,不是因她新聞專業而成名,而是一場災難造就她的名氣。

我一直回想著他以前臉蛋輪廓深遂的模樣,很像中國大陸的邊疆民族美女。有一次我們跑去逛誠品,一樓好像有個Mac的專櫃,她走過去,與一位很娘的設計師聊起商品,於是設計師就開始為她上眼影、腮紅、修眉型等等。在巧手扮妝下,他的臉又更亮了。我在旁邊瞧著自己,覺得頗有點印傭或台傭的氣質,她真是天生該吃這行飯的人啊!

她身裁比例很好,腿特別長。有一次我們兩人在北京當老莫的書童,宋妮亞特別盛裝來做個電視專訪。那天她穿一套剛從Boston買回的MAX MARA褲裝,褐黃色,一走出來就把腿的曲線延得好修長。就算我身高也不過矮她三公分,穿起這條褲子來,恐怕有一節褲管要去拖地了。

後來她派駐上海,又認識了我同學錢太太,錢太太要介紹男友給她,橋了半天總算是回台灣見了面。

農曆年見面後,印象不錯,彼此也就開始互通email等一般戀愛SOP,男在北京,女在香港,見面機會很少。然後五月,就出事了。

出事後,她送到北京醫治,成為奇蹟。甦醒後幾個月,我去看她,那天是北京幾十年來最大的一場雪,我在醫院特等病房裡,看著窗外棉絮繞著圈在飛,天色已暗,只有黃色路燈照著雪花飛。

已經八十歲的劉爸,一直摧促不愛走路的女而下床,「來看雪吧」。宋妮亞很勉強的移動下床、吃力走到窗邊,被爸爸及弟弟架著,抬頭,用她因頭蓋骨取出而一大一小的眼睛,盯著窗外飛雪看,爸、媽、弟也都一起看著指空中亂飛轉圈的雪花。

那個場景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就算是家人皆平安的家庭,也極難有這麼寧靜、共同沉浸心靈的時刻。

後來,宋妮亞開始回台北短暫停留,朋友一組組去看她。她原來的纖長體型完全不見,如變裝秀一樣跳出一個壯壯阿姨。雖然外型大修正,她還是用盡各種哀求、藉口,拜託要到她家探望的人,能夠帶巧克力、乖乖、鳳梨酥等產品,這在他家是「走私」的行為。若搜出甜食會被母姊好好念一頓。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繼續玩物喪志

我一位同事,最近剛開始無業或待業或是退休whatever,半夜上線問問我們開。並自稱是日子過太爽,才來幸災樂禍

我:我這幾天在研究合唱曲,以前小時候唱的,例如遺忘,或是思我故鄉這種八股歌。

同事:妳有嚴重倦勤傾向~~

我:對,現在在貼「茶山情歌」的歌詞

同事:看得出玩物喪志中

茶山情歌

茶也清耶水也清喲 清水燒茶獻給心上人
情人上山你停一停 喝口新茶表表我的心
上崗的小路通到茶山頂 把石頭也踩的亮晶晶
你送走多少風雨的夜晚 你迎接多少油燈的黎明

早晨我採茶走出了門 總要看一看山上心上的人
黃昏後提籃走回家 總要望一望你那高大的身影

我默默的想阿悄悄的問 你家鄉有沒有這樣的茶林
茶林裡有沒有採茶的大姐 大姐裡有沒有你心愛的人

我高聲地唱呀低聲地問 我的採茶歌你愛不愛聽
這歌聲像不像你家鄉的曲調 採茶女像不像你心愛的人

茶也清耶水也清喲 清水燒茶獻給心上人
情人上山你停一停 喝口新茶表表我的心


獨唱版
http://life.fhl.net:8002/file/life/web-audio/chain-ballad/08.mp3
合唱版
http://rk1314.myweb.hinet.net/lovesongofteamountain.mp3

我比較喜歡獨唱版,鋼琴的音色比較出得來。這首曲子的伴奏帶著清翠的鈴鐺聲,很輕巧。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那年我們十九歲

這篇要由懷念馬兆駿開始。

如電視上所介紹,他作曲的流行歌很多,但是他自己演唱的作品「那年我們十九歲」,是他唱過最令我懷念的歌曲。快二十年前,我在mid-west鬼混兩年,離開台灣時,買了「滾石十年」專輯錄音帶十捲(那時CD已經在市面上販售,但仍算奢侈品),想說是異國渡日的精神食糧之一,「那年我們十九歲」就收錄其中。

到美國時,其實已二十歲出頭,但離十九歲不遠,來到一處冬天四面望去看不到綠葉子的地區,我與朋友常在筆直的公路上開車縱情奔馳,聽著這些歌,悲涼中似有豪情,那是很痛快的一段年歲。

渡過高山和海洋 歲月就此流過在眼前
還記得我們偷偷摸摸學抽煙 那年我們十九歲
經過風霜和歷練 如今誰也無法再改變
還記得我們一起許下心願 那年我們十九歲
隨著時間的變遷 是否應該勇敢的面對
別再用一些安慰自己的謊言 再次欺騙你自己
還記得那年我們只有十九歲 現在已不再年輕

我大四時的室友,參加一個台北明星高中校友合唱團多年,馬兆駿的妹妹馬毓芬剛好也是這合唱團成員,那時也偶爾聽她提起這些人名。

於是今晚,我在谷歌大神中悠遊,找出1982年時這團知名業餘合唱團唱的「遺忘」。其中一段女高音的飆音,就由馬毓芬solo。 http://www.chinsui.org/yl19/Concerts/1982_0514/1982_0514_01v.mp3

其實,四、五、六年級族群,若在國中至大學的年歲混過那種參加縣市比賽的合唱團,大概都練過這首「遺忘」。那時聽這首歌,只覺得好繁複、詞藻很華麗、曲調很旋轉,就是完全給它炫技吧!

記得當時練這首歌時,傳聞作詞者鍾梅音與作曲者黃友棣互相愛慕,但又各有婚約而無法付諸行動,所以寫出這般盪氣迴腸的詞曲。不過,一個國中生唱這種詞,怎能體會箇中意境呢?老師一直要我們唱要帶出感情,怎麼帶呀?光是抓住拍子變化就不錯了,再來練發音、尾音嘴型、腹式呼吸等等。

練熟了之後,參加全市合唱比賽,大概八、九所國中,一定有五所以上都選這首曲子。所以參賽那個上午,可以在市政府禮堂聽上五、六遍「遺忘」,真是聽到抓狂!

遺忘 詞:鍾梅音 曲:黃友棣

若我不能遺忘
這纖小軀體 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 值得終身想念
但是我呀 只想把它遺忘

隔岸的野火在燒
冷風裡樹枝在搖
我終夜躑躅堤上 只為追尋遺忘
但是你呀 卻似天上的星光
終夜繞著我徜徉
終夜繞著我 終夜繞著我 終夜繞著我徜徉

隔岸的野火已滅
夜風裡蟲聲四起
露濕苔痕 星月將沉

誰能將浮雲化作雙翼
載我向遺忘的宮殿飛去
有時我恨這顆心 是活 
是會跳躍 是會痛苦
但我又怕遺忘的宮殿喲
就連痛苦亦付缺如

迎接這痛苦吧 迎接這痛苦吧
生命如像一瓢清水
我寧飲下這盞苦杯
啊!但是……
若我不能遺忘
這纖小軀體 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 值得終身想念
但是我呀 只想把它遺忘


我在網路上找到最適耳的版本是一位男中音唱的,參考以下網站:
http://mim.khcc.gov.tw/hyl/MusicWorkDetail.aspx?typeid=4&artistiid=105&artworkiid=105
還有一位女高音蔡敏唱的版本:http://mim.khcc.gov.tw/hyl/MusicWorkDetail.aspx?typeid=4&artistiid=91&artworkiid=91
女高音唱起這詞曲來,感覺要為愛投向火燼遍體鱗傷的感覺,男中音就含續多了。至於前面幾段由馬小姐solo那個版本,是一般合唱團最普遍的唱法,很傳統,但也是我聽最多遍的。


很神奇的是找資料過程中,發現遺忘的作曲者黃友棣先生現還在人世,已經九十五歲了,且定居高雄!想到我年輕時浪跡合唱團或合唱班的日子,唱來唱去都是黃友棣的作品,如「思我故鄉」、「寒夜」等曲。雖然對合聲對位什麼沒有概念,但是黃的作品自然有其氣勢,至少三十年都是合唱比賽中選唱率最高的作品。(其它還有林聲翕、李抱忱等人作品,我也很喜歡)。

還有資料寫到,廣東出生的黃友棣,小時候還聽過國父孫中山演講呢!真是夠古老。總之,黃友棣的合唱創作曲,應該是台灣很多四到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我順便問一下,現在中學大學還辦合唱團嗎?選什麼曲目呢?

至於傳說中的黃友棣與鍾梅音間的情愫,高雄市教育局網站也予以澄清,黃友棣「回顧」當年,乃鍾女士長年臥病在床,與一醫生建立好感,鍾雖有意進一步交往,被醫生回拒,讓鍾女士內心百轉千迴,全都化在詞意中了。

在蘊釀緬懷「那年我們十九歲」詞曲的情境中,我倏然轉台至緬懷古典合唱曲目,似有點過度跳躍思考。容我硬凹一下,其實當年開始練黃友棣的合唱曲時,我也是離十九歲不遠的年紀,正在累積將來到十九歲時,該如何狂放不羈的潛藏能量。

四十八歲英年早逝的馬兆駿,或是九十五歲硬朗清瘦的黃友棣,這些人的作品曲調歌詞,都是我十幾二十歲成長時,一幕幕如腦中電影院串場的音樂。

灰暗圓形水泥教室內,我們早上不必參加升旗典禮,專心練唱。教室外一棵三層樓高的木棉花,橘色肥厚的花辦,在四、五月暴怒開放,最後幻化成棉絮。教室裡的我們,唱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遺忘」。

鏡頭轉到餓還餓那年冬天,新來者過生日卻孤單到無法自處,去超市買酒澆愁,店員竟還要檢查她的ID,新生還沒辦證,她拿著護照去買酒,喝掉半瓶Vodka,我們在她套房敲了一小時門,看到喝成爛醉的他,電話丟在馬桶裡,口裡還喃喃自語。學姊和我把她架上小accord,開到學校附近河濱公園醒酒。一月的美國中北部,接近攝氏零度低溫,她在河邊,忽哭忽笑的訴說著在台灣牽扯不完的愛情,車子音響正放著「那年我們十九歲」……

所有我的年輕歲月各類場景,幾乎都有一首音樂做為背景。馬兆駿或黃友棣的作品,提供我更多記憶加強錠。讓我在以文字當飯吃的疲乏狀態下,仍能看到那麼多句觸動心弦的語句,感受到文字撼動人心的龐大力道。這功力,終究是不可能在我身上觸發的。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梅園櫻花以及狗(下)

每天都是睡覺前寫些東西。我看了昨晚寫的段落,忽然覺得今天不知道要講些什麼。

梅花真的是清華的表徵,無論有沒有梅竹賽。不過這幾年,櫻花在清華校園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




在梅園入口處,就有幾株櫻花。生命科學館外,也有一整排櫻花,前一篇照片就攝於該處。新開闢的仙宮校區,更有一片小坡上種了上百棵櫻花幼苗,據說這些都由一位鄰居林媽媽所栽種。




林媽媽應該是愛櫻如癡的,她家後院一大片草地,就種了十來株櫻花,每年春天,短短一週多的花期,大家常逛到她家後院賞花。這幾個月我還在無名小站上看到某篇部落格,一位可能是住在光復路附近的年輕媽媽,也逛進來欣賞林家的櫻花。


我家見見很喜歡到林家找他已結紮的紅粉知己皮皮玩耍,然後在林家櫻林裡奔跑追逐,跑急了有便意就地解決,常讓林媽媽拿著打狗棍趨趕,大喊「走開」、「走開」。



院子有一塊公共區域的草皮,已經約一層半樓高的櫻花樹也有十幾棵迎風搖曳,這幾天正是盛開期,來院子逛逛的各家親友,無不對這片櫻林留步欣賞。

我家後院有二棵櫻花,一棵是隔壁鄰居所植(二家共用一塊後院),我媽媽種的那有點歪斜,但都是源自林家櫻林。


今年過年,整個天氣陰沉灰暗,就在除夕那天,我在後院洗衣服時,看著鄰居那株櫻花開得正盛,於是請兩隻狗狗當一下model,拍了幾張照片。







因為是用數位傻瓜相機,調為近距拍攝mode,有些花與天空的色彩對比的很濃烈。但蜜蜂們也不怕,我就湊近拍了。

看了這些照片,我感覺不只是東院,包括清華在內,以後花期景色也會有些主流色彩的遷移。冬末冷冽的風中寒梅,將成為校園深處的一處冷靜思考地點。至於沿路不規則,有時一二棵、有時好大一片的櫻花林,則是春意盎然時潔,提高學生上課情緒、老師授課氣氛的催化劑。

總之,這校園呈現出的色彩,經過四、五十年來的變遷,現在正出現許多顏色分佈的排列組合中。我對這校園的記憶,也因色彩組合的變遷,而更能分辨出腦海中影象的年代註記。

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梅園櫻花以及狗(上)

常常翻開小時候的相簿,我們家有很多全家福是在梅園拍的。我想,很多這院子長大朋友的童年相簿,一定會出現在梅花盛開時於梅園的家人合影。

梅園是梅貽琦的墓園,他是清華校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在1931年於北京(那時應該稱為北平)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抗戰八年,西南聯大時期,他是三校校長組成聯大常委會的主席。1946年10月他在北平將清華復校,1948年「解放」前系離開中國,前往紐約。



新竹清華能有這麼清幽的環境,梅貽琦60多年前的宏觀眼光應居首功。離開中國時,他帶著庚子賠款refund基金,窩在紐約小公寓,開始張羅清大在台灣復校計畫。1955年他回到台灣,用清華基金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擇定新竹赤土崎十八尖山旁的這塊丘陵地,主要由中油撥讓,加上政府分配,共有八十七甲,做為清大在台復校用地。

1962年梅校長過世後,校方就規畫梅園作為安葬之處,後來校友捐贈二百多株梅花,主要路面二旁種值下圍很肥寬的龍柏,之間還夾雜著杜鵑花,沿著淺坡走上去,往二邊草地望去,常見到遊客坐在草坡上賞梅花。

我爸特別愛梅園,這可能與他剛來清華念書時,就遇到老校長葬禮有關,因此對這位終身傳承清華教育理念的老校長敬重有加。

每年冬天一月間,他會固定二、三天跑去梅園一趟,看看花期開得如何。等到盛開怒放時,一定「要求」、「指示」全家去拍照,幾乎是除了過年之外,每年必定進行的重要活動。一直到他生命最後半年,只有我跟著他去,還有狗狗,那也是我與他最後一次合照,但拍照時我並不知這張照片彌足珍貴。

剛考上大學時,我拿到一筆獎學金,他與我合資買了當時新出而罕有的單眼自動相機。買回相機第一天,我們也是跑到梅園去試機。梅園的入口處有一座大石頭,是于右任草書寫著「梅園」二字。我站在這座大石頭前,讓老爸拍照。之後與之前數年,我在這石頭前的照片還有很多張。

他走了後,我去梅園的次數似乎也沒減少,特別是這幾年常去蹓狗。但是,我已經很久沒趕上花季了。但如果姑狗「清大」、「梅園」等詞,還是可以找出很多人去梅園拍照的傑作。

我想,大部份曾在清華長住幾年的學生、師長、家屬等,甚至周邊鄰里居民,腦海中某些片段記憶,可能都與梅園有關。我曾經在過年前冬陽暖烘烘的午後,看到採訪對象西西攙著他年邁的父親,緩緩,一步一步走到梅園活動筋骨,曬曬太陽。沒過幾個月,就聽到他家人長辭的訊息。

諸如此類,梅園應該稱得上是竹市東區居民的後花園。又想到小學時遠足,梅園也是必然出現的行程. 我們曾經從四維路的母校出發,大家一起走到梅園,需時約一小時半,也不算遠。不過在梅園上端梅校長墓旁,廣場四周坐滿小朋友吃野餐的畫面,現在恐怕不易看到。

今天先講梅園,我要睡了。

2007年2月18日 星期日

大王來了下集

我拍照的這場子,只是大王集團的頭前溪以南尾牙晚會,次日那場一堆「玲」的才是重頭戲。不過小場的大王駕到場面,也算很朕臨天下了!

大王快駕到時,只聽到現場工作人員透過耳機,每個人就說「到了」、「到了」,神色凝重的一人轉告一人,害得我們也很緊張,等了五分鐘,還沒人影,就問問某大頭,他說「到了,到後龍交流道了」!


在一號大王還沒到時,二號大王就與許多女性粉絲合照。二號大王何許人也?據說他現在在一號大王前面是很紅的大臣,大王的事業版圖上,著墨比重較低的半倒體事業,大多就由這位二號大王操盤。至於前一篇文章中,坐在大王後一排,頻頻對著鏡頭微笑的黑髮阿婆,就是二號大王的母親。

二號大王旗下的公司群,最近正在孵育一項與路燈相關的大計畫,聽說股價已漲了近50%,真是大王金手指,雖便指指什麼就漲什麼。
好不容易在眾人簇擁下,大王走到他的沙發坐下來,但眾家哥兒們還是不停的拍拍拍。

大王公司的可愛女員工,也衝到台前,加入攝影大哥的團隊,對著大王猛拍照!

這畫面已出現過了,不過寇寇姊的臉神太high了,只好又按了幾張。

我很慶幸,只去了頭前溪以南的這場,只需從下午1800枯坐到2030,次日的林口大會,是從下午1300唱到2000的,等於上一天班耶,去跑這場子的同業真是苦呀!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幸福企業之大王來了

大王來了﹗這是我今晚跑場子的活動高潮.......保全人員早就站成一排,恭候總裁大架光臨,咦?右後方暗處有個阿婆一直看著大王呢﹗
再近一點看是,位盛裝打扮的阿婆!

還是年輕一點的熟女比較登對!



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名牌大放送

名牌大放送

今天要談的名牌,不是LV或GUCCI,而是如金好牌、陳馨牌等,新冒出頭的名牌。

這些名牌有什麼特色呢?

首先,從金字塔頂端收入族群,到賣菜阿婆大樓警衛,都知道這個牌子。例如金好牌,你去問問他們金好牌年度新話題有哪些?這些人多半會異口同聲告訴你:

金好喔,他今年上看三位數喔!==>為何上看三位數呢?

因為它們跟優公司正在合作,要一起製造閃光體。==>還有呢?

他們有懂尖改選行情,因為懂尖持股不足,所以要……

以上,是就是至少五位強者我朋友直接告訴我的內情,接著我又轉告金好有多好的故事,給至少五位強者我朋友。就在訊息網生生不息的傳遞下,我發現我朋友圈內無人不知金好要好起來的故事了。

再下一個是陳馨牌。

陳馨是個傳說中美若天仙的女子,但他只有手與腳給外人瞧過,大家都不知道她到底有多美。

經歷了四五年養在深宮人未識後,總算有YY大師牽引來到凡間,準備讓大家一睹陳馨的沉魚落雁之美。

到底有多美呢?

YY大師慈眉望向遠方,嘆一口氣說,佛渡有緣人,佛曰一千元太委屈,你們看看EPS可以到50的公司,本益比30,鄉親呀,這要1500元才合理。

所以YY大師又曰,貧僧投入古海以來,已經好幾年沒遇過這牌姿的美女,這種SUPER STAR你不去把握,而是盯著眼前的小家碧玉,就太沒有格局了。

以上就是為報答各位讀者所精選的名牌大放送,給大家參考參考,千萬不要莽撞行事。

我先把預言寫在這,看看過六個月可不可以體檢一下。

2007年2月4日 星期日

清大烏龜湖

沒到過相思湖,不知道清大烏龜這麼多!

來個特寫: 湊齊四隻,再拍一次:


然後四隻分別特寫一下:

各位覺得哪一隻烏龜最帥啊?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新大草原

清大很多年沒蓋新大樓了。最近科管院大樓即將完工,成為清大朝寶山路新開大門的第一棟招牌建築。

幾年前,這棟建築舉行動土典禮時,我也來到現場。這地點原是新竹地區很多古人的羣居之地,加上化為古人的發火之地,那天動土典禮,現場請來的高手先生擺了很多五色旗,還要求執鏟者必需有女生在其中,很多規矩。這些規矩,都是為著這處特殊地點而特別安排。


現在科管院大樓還在最後整修階段,我拍的這個角度並非它的正面,正面朝東,是較狹長那側,與高鐵新竹站是同一位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

草原栽植似乎是個大工程,草原邊上還樹立著外包工程公司的立牌。找個沒有風的假日,在這草原上曬太陽應該很舒服,不過我拍照這天,風勢不小。以後清大科管院學生走來上學會很辛苦吧!

小畫家寫字練習